当前位置:作文吧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

迎龙灯

楼昊诚

正月十五,乡中的元宵节。仓库中找出一条灰棕色的长条扁木凳,拂去又一年的尘埃,家中的大人扛在肩上,走过那段只有星光的水泥路,二月寒风吹荡,将远处祠堂中的欢笑声带过耳畔,心中不由多了一丝期待。复行数十步,路豁然开朗,随着其他人,将凳放在地上,一盆白气腾腾的热水端上,正当我不明所以之时,又是一捆竹条,张张红艳的宣纸亦令我更加困惑,父亲却靠了过来,把着我的手将竹条浸入水中,感受着亲人的温暖,迎合着暖意,我不禁缩了缩头。在水的润泽下,竹条变软,将其趁着时候掰弯、塑形、堆叠、轻缠,这并不是件难事,可在淡黄灯光的映衬下,时间却变得漫长,我呼一口气,愈享受的时刻。最后在小有规模的龙骨上披上红,点上黄,贴在凳上,放一盏小蜡灯,鳞纹亮起,才更有神气。

乡中人团聚,一起将自己迎的龙神相接,木凳相连,心仿佛也相连接。听起那我并不熟悉的故乡方言,看向初逢的乡亲们,故乡也更加亲切。神龙首尾盘踞一千尺,灯火通明,照得那漆黑的夜如白昼。龙头一跃,扶摇九万里!

想起那龙灯自迎的趣味,乡亲们的热情,宏大的气势,我久久不能忘怀。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2

三道茶

赵誉非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都有它不同的地方特色风俗,儿时每到过年前就经常给我讲我的老家——云南各种民风民俗。每至过年,亲戚朋友都会相互串门,轮流做东,而我们白族人的主人家中,会摆出一种特色饮品——“三道茶”来招待尊贵的客人,也是直到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才亲身体会到这“三道茶“的美味之处。作文 WwW.ZuOwENbA.NeT

所谓“三道茶“,准确的说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每逢佳节,便要举行这种仪式,主宾相敬,举杯齐眉,不是为了解渴为目的,是这茶寄之以兴致和情感,这就是这道茶的精髓所在。一道茶,原材料出自大理的沱茶,用砂罐在炭火上烘烤,直至茶香袭人,冲入来自大自然的山泉水,白族人喜欢的茶是浓醇为佳,香苦宜人,苦味十足。二道茶是大理特产盛产的乳扇,核桃仁片、红糖为佐料,冲入茶水,茶味香甜而不腻,味甘甜可口。三道茶,是以特色岩蜂蜜加入姜、桂皮,冲入大理的“苍山雪绿”绿茶,这杯茶是给我感觉最神奇的,各种佐料的味道交杂,要慢慢细品,慢慢回味,于是就有了“回味茶”的俗称。

古时候,三道茶也是佛教推广的一种手段,这也是人们追求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而现在,成了白族人家迎客的重要仪式。宾客上门,家里最有威望了长者就会亲自烹茶。一声雷响,茶开入蛊,再有小一辈敬给尊贵的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叙谊,在欢笑中送上吉祥如意的祝福。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3

东南有羹,其名糊糟

李泽仁

倭患,这二字是中国东南沿海曾经人人淡之色变的事物,尤以浙江、福建为最。而我母亲的家乡,就在戚继光台州大捷、九战九胜之地——台州。

浙江地形复杂,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文化差异极大,有金华这样靠山吃山的所在,也有岛山、宁波这样面海而居之地;有临江据水的杭州,也有坐守河口的温州、台州。有海洋文明、有渔猎文明、也有农耕文明,三者交错杂糅,衍生出了许多的特色文化,例如明朝戚继光抗倭时流传下的糊糟羹。

相传,戚继光在浙东抗倭抵袭,不得以躲进了三门县。南方的冬是寒冷而潮湿的,将士们没有衣食,难以支撑。于是百姓们送去衣物,又东拼西凑家里剩余的食物送了过去,炖了一大锅的吃的,又美味又饱腹,这便是糊糟羹。

糊糟羹的配方,就足以见浙江文化的交融。薯粉调制甜羹中有红菱、桂圆、莲子、冬笋等,囊括了山珍田园好物;咸羹中有蛏肉、虾仁、牡蛎、肉丁等,则是山珍海味的齐聚。正月十四里,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大碗,就等同于元宵。东南地区靠海吃海,最注重天气时令,这一碗羹晶莹剔透,粘稠温暖。

几百年来,已不仅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念,对艰苦反抗岁月的记念,也是对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的一种寄托。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4

“龙抬头”与“猪头”

邓一晓

老家位于内蒙古的小山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地区。东北人性格直爽外向,最爱的食材莫过于猪肉。

有句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什么意思,就是指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龙王初次崭露头角,意味着万象更新,准备重启新一年的农耕生活。

小村庄里也没什么高大上的庆祝仪式,最常见的便是炖猪头。养了一冬的猪,身上耳朵里都塞满了毛。有经验的农民们将猪毛剃光,掏出耳朵里的毛。猪杀掉后,头切下来备用,其余封在坛子里,留着过节再拿出来。

开锅那一刻是最热闹的。三四个小孩眼巴巴地盯着那口锅,像是藏着什么神秘的宝藏。锅盖一掀,水蒸气带着猪肉的鲜香,将厨房笼罩在一篇云雾中,恍恍惚惚如临仙境。待蒸气散去,“熊孩子”们又“呼啦”一下围上来,看着表皮棕色,散射着些许油光的猪头不断咽口水。不一会儿,便为一个猪耳朵吵得不可开交。

我曾想为何“龙抬头”要用“猪头”庆祝?实际上,传统民俗是人民流传下来的,自然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若用各种“高贵”的食材摆出一个“龙头”来,这气氛便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5

东北大秧歌

韩璐阳

东北处于较高纬度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大雪小雪更是常客。皑皑白雪覆盖了广袤的黑土地,却盖不住东北人民火热的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东北人民的狂欢日。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长长的秧歌队伍如七彩游龙穿梭在大街小巷。人们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拿彩扇,伴着唢呐和锣鼓的伴奏,手臂、腰肢协调舞动,在空中画出一个个圆弧,寒冷的冬天似乎一下被点燃,道路两边看热闹的人们搓着手呵着气叫好声不断。秧歌队伍的配置相当豪华,除了边走边扭的男女老少,还有舞龙和跑旱船节目。长龙金光闪闪,带着东北人民的热情欢快游走;旱船装满故事,载着东北人民的质朴愉快划动。踩高跷亦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唐僧师徒、各路英豪都脚踏高跷各展绝活。

东北人民扭秧歌稳重浪,浪中梗,梗中翘,刚柔结合。平日的傍晚,也能看到楼下几个老人聚在一起扭秧歌,激情的音乐和奔放的舞姿让路人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寂寥单调的冬天被秧歌装点得色彩斑斓,热气腾腾。我爱东北的秧歌,更爱东北人民永远热情的心。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6

插秧

张珍蕊

母亲的家乡在长江中游,那里沃野千里,盛产水稻。从古至今,人们将秧苗插入田中,也将那悠远的稻作文化埋入了土地。

农民插秧时,头上顶着烈日,双脚陷入泥潭,背上压着酸痛。望着遥无边际的田地,无人不会渺茫。于是一切的烦闷霎时间爆发,高亢悠长的劳动号子“啰啰咚”响彻田野。

作为劳动的人民,他们唱出的号子都是从心底流出的。田间,一个人直起身子来,仰面向天,喊起“啰啰咚”。随后一呼百应,田间农民接二连三,你一句我一句地传唱起来。唱时不用顾及内容,有时甚至全是衬词的组合。唱响劳动的热情,吐尽心中的冤屈。人们以歌唱出原生态的生活,便是稻田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人们代代传唱,这曲便让历史有了温度,成为一块块“活化石”,经久不衰。

如今,机械化耕作取代了人力,因为不再需要劳动时的鼓舞打气,于是“啰啰咚”逐渐从田间消失。但那文化的种子早已埋下,“啰啰咚”以稻田文化的形式流传于世。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7

幸福民俗——打年糕

余潘悦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食物,我妈妈喜欢的美食,都是浙江味道——肉粽、年糕、野火饭。这中间,她最怀念的,却是年糕,。她常说:“其他的都能自己做,正宗的打年糕,很难吃到了,这在小时候是一年的幸福。”

提起年糕,妈妈的眼睛里是满满的回忆:“腊月初,乡亲们就会自发组织打年糕,十几户人家一起,洗净常年放在院里的大石臼,分工合作,掺米、淘米、磨粉、蒸粉、打糕、点红,流水线作业,男人们干体力活,女人们做精细的活,小孩子负责给打年糕的各家送年糕,忙忙碌碌,特别热闹。在蒸粉的热气里,在年糕头蘸糖的甜味里,年的味道就浓了。”她语调上扬,娓娓道来,还找出舅爷爷打年糕的视频:“打年糕是江南农耕文化的一个表现,腊月打的年糕,泡在水里,要吃到清明节,既意味着年底丰收喜悦绵延,也是对来年更好的期盼,一年更比一年高。”

看完视频,妈妈又感慨:“现在年糕都机械化生产,随时能买到,但是味道就比手工打的欠那么点,没有纯天然的糯米香,没有年味。”

是呀,在我心中,年糕的口感没什么区别,但对妈妈来说,她小时候的打年糕,是家乡的味道和乡土自豪,她对年糕口感的喜爱,是对年俗的怀念,也是身处异乡对老家的“睹物思人”。打年糕,对妈妈来说,是永不淡化的民俗,是幸福的民俗。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8

感受民俗魅力,守护民俗芳华

张耕硕

今天,我聆听父亲小时候祭灶的故事,体会独属于他们小时候的那份快乐。

父亲说:“以前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我们都会祭灶。不像现在,只打扫厨房,供奉点心糖果就行。”“那你们祭灶的时候最喜欢干什么呢?”我话音刚落,父亲立刻双眼一亮,面带微笑的回忆起来:“还记得每次吃完年糕,祭拜完灶王爷,就迎来了我们最喜欢的抹灶糖环节。我们把一小碗麦芽糖放在蜡烛上,等烤软了再挖一手糖液,往灶王爷嘴上抹。那一手淡黄色、黏糊糊的糖液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好像上了一层反着光的唇膏,顺着嘴角流下来的糖液,看着跟流口水似的,每次看到这个场面,我们总是被逗的哈哈大笑。还有送灶的时候,把旧灶王爷像扔进灶膛里,看着在灶膛火焰里跳动的橙红色与幽青色,常常趴在地上看入了迷,谁叫都起不来呢……”看着平日里严肃的老爸,在谈小时候的民俗时竟也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我也好似感受到民俗那份令人神往的魅力。

我想,民俗如此让父亲神往的原因,或许就是漂泊之人对于家乡和曾经美好童年的深刻羁绊吧。只不过时过境迁,在物质日渐富饶的我们的眼中,民俗在时光洪流中渐渐被埋没。但怎能让民俗这般珍贵的文化财产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同为中华儿女,就让我们担起传承民风民俗的责任,为民风民俗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守护那份令人神往的民俗芳华。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9

守门

李搏雄

今年春节,我姐结婚了。

在我的家乡,结婚时女方的人要守在门后,防止男方的人进来,顺便要讨点新郎的红包,这就叫守门。而男方的人会簇拥在新郎身边,帮助新郎推门,顺便也要点红包,这就叫做攻门。

当然,这个习俗也是有它的来历的。

传说,有一户人家老来得女,更是将她视若珍宝。女儿也不负重望,找到了男友,没过多久就要结婚了。但老人因为老来得女,对她离家十分舍不得。家里的亲戚就为他想了个招,几个亲戚就站在门的后面,老人为了女儿不那么容易就被娶走,就亲自为新郎官出了几道题。新郎官必须答对全部题,老人才能放心将女儿送走。

早晨,我六点钟就起床了,为了防止新郎官的入侵,我早早守在了门口。做好万全的准备后,只等新郎官到来了。

到了中午,只见新郎带着伴郎来了,我叫一声:“新郎来了!”说罢就跑回门后,锁好了窗户,与大家一起用力抵住门。可无奈怎么也守不住,一个壮叔叔走了过来,轻松将门一推,门立马就关得死死的了。新郎没有办法,只好从门缝里丢进来红包,想让我们放手。正当我们捡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男方逮住时机偷袭,撞开了大门,第一道防线就破了。

幸好还有第二道防线!大家为新郎出了许多的题目,但奈何新郎有“钞”能力,所有问题都被新郎用红包一一解决了,就连主持人看了也是无可奈何呀!

经过两时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新郎伴郎的“钞”消耗殆尽——这场苦战终于收尾了,比赛由男方组险胜。但女方组们手头的红包是真的香。

婚礼结束过后,我赚得盆满钵满,手头的红包,不说两百也有一百了。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0

家的味道

王玥

“黄梅时节家家雨”,而我的家乡,便在这常年下雨的地方——湖南长沙。

似乎“龙王”格外的偏爱长沙,让它一年四季都浸润在雨水中,仿佛没有晴天似的。我最喜欢的便是那里湿湿的空气,与北方甚是不同: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草香,湿润的泥土气息更是这里的点睛之笔,似是由雨水激发出来的,格外清甜。

正因为这里潮湿的气候,辣椒便成了每家每户祛湿的“法宝”。每每回到外婆家,我都会被摆在架子角落的老坛所深深吸引,总想去打开那古老而又神秘的坛子。一天早晨,我浓浓的睡意还未完全去,泡辣椒散发出的隐隐幽香好似钩了我的魂儿,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餐厅,我缓缓揉着惺忪的睡眼,困意终褪去了几分,这才让我识得那老坛的真面目——泡辣椒。

外婆见我如此感兴趣,便耐心的教我如何做成这样的美味:“把青辣椒洗净,切去辣椒蒂,放入坛子中,再加入混合泡菜盐的凉白开没过青椒……最后把白酒和甜酒水倒入坛子,帮助发酵。切记一定要记得舀一勺老坛水作引子!”老坛水?我在心中默念,我猜有了老坛水的泡辣椒才能泡出时间与家的味道,泡出浸在坛里的思念与幸福!

我想每一家的泡辣椒定不会都是一个味儿。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那勺“老坛水”一勺勺一代代的传递,缔造只属于自家的独家味觉记忆……尝一口,那便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