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心得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心得 篇1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集里的作品,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是“听将令”的作品。也就是说,从大的主旨来看,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基调相契合的。

《故乡》一文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塑造到环境描写,从历史意义到现实价值等,可讲可学可探究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探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不得不说,教学中做“减法”对我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

当我初次构思时,还是走了“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但是在我试讲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设计教学完全就是辜负了这篇文章的深意。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无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阅读文本有所欠缺,在后续讲解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而始终是浮于表面。这不仅使课堂时间浪费,更使整个教学流程堵塞。

当出现了以上问题时,我就觉得我的教学设计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了。正巧在学校教育家书院组织的“教学能手比赛经历分享”活动中,有幸听了张璐老师的备课感受,令我恍然大悟。张璐老师提到,经过这次比赛,她在备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就是备课的顺序发生了转变——起初是查看各种名家的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再到从导语到结语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但是经过多次比赛,张老师的备课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文本出发,熟读成诵,要有自己的理解、发现和情感体悟;接着确定教学内容,即这节课要“教什么”;最后依据“教什么”确定“怎么交”。

张璐老师备课顺序的变化给我带来很大的感悟,我也试着进行转变,果然有令人欣喜的收获。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心得 篇2

初听《榜样》,心中一直在猜,就是学习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吧。果然,点开《榜样》专题节目,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故事那么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平时的记述,淳朴的语言,透过微小的点滴,我看到了中国人的责任,看到了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努力,看到了中国人的信念、希望!

有“秦华礼”那样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生命的韧劲儿和执着,恪守初心,终不负使命走完“长征”,走出了一条救民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百废待新的新中国,有罗官章那样坚守信念的党员放弃原本可以含饴弄孙的晚年幸福生活,凭着对党的事业的那份责任心担起了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重任。为了孩子的未来,更是为了给贫困的大山深处的人们点燃希望之火,有支月英那样的共产党人坚守在留守儿童的身边,关注着同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成长。面对高额优渥条件的利诱,成名的大国工匠李万君的那句“人要知恩图报”,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良知以及对党的坚定信念,“干活要用心”展现了一位普通党员强烈的岗位意识……

回想小时候的读书历程,我对支老师的坚守更是满怀敬意。70年代,北方贫瘠的农村,方圆几百里都难见到人群聚居之地,却在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办起了学校,尽管人们的当时生活条件捉襟见肘,但是为了下一代的成长,那里的人们还是会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学校就读。农村的孩子会休农忙假,那里的老师需要与孩子们一同在田间劳作,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艰苦的住宿条件、淡水稀缺、缺医少食的生存环境,是很难留住“文化人”的。于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老师总是走了一茬又一茬,离家不算特别远的小小的小学就在老师们的走多留少中渐渐“消亡”。之后我与我的身边的一些同学们只能辗转去单程步行3小时左右的一所中心学校继续读书路。逐渐长大之后,离开了那片贫瘠的土地之后才明白当时小学周围的人们是多么绝望,不少孩子因此而辍学,原因就是中心学校的路程太过遥远、危险。如果彼时也出现一位像支月英老师那样的坚守者,我想我的小伙伴们该有多幸运啊!

终于若干年后,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所不同的是,填报志愿时的瞬间改变让我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命运的改写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往往不知道那一瞬间究竟是何时何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只需坚守心中的信念,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那个瞬间,更有可能瞬间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希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牢记一个教师的责任,一个党员的信念,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每一个特殊家庭走出阴霾,走出冬天是每一位特教战线上的党员教师需要时刻谨记的。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也许我的能力也有所欠缺,也许我的性格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凭借一名教师的信念,一名普通党员的信念,我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对待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坚守吧!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心得 篇3

近两天听了许多青年老师的讲座,收获很大。他们的年龄不大,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教学业务素质真令人佩服,在这平凡的教学中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老教师学习。

闫伟老师的讲座让我领略到班级管理的妙招。对一个刚刚接手的班级,首先要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学生的底子,按学生的成绩去划分学习小组,选派好小组长,耐心的进行帮助,不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闫伟老师的做法是多开展一些有益的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班级大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老师还要贴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做游戏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就自然些,就融洽些,学生才愿意将心中的想法对老师说,老师就更能了解的学生们的真实想法。

王超校长的讲座《让羞涩的花儿静静地开放》别有一番风采。她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不敢当众发言的学生。对待这些羞涩的花儿,我们要有耐心,用无声的语言去交流,用期待的眼神去交流,哪怕一点点充满爱意的抚摸,那也是能给予孩子巨大的爱的传递,他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是啊,每个班级中都有这样的孩子,让我们多一些耐心,等待他们静静地开放吧。

这些年轻老师的经验是那么的令人耳目一新,多听听他们的讲座,对自己的工作一定会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心得 篇4

经过一番调整,我在备课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静下心来潜入文本,不再是立即参阅名家分析等,就是老老实实“读进去”。在熟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

于是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

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1.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

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我”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

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2.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委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全句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

3.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4.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猹,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心得 篇5

刚刚执教了一年级的《语文园地八》,回想整个上课环节,包括上课前的准备过程,感受良多,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着重整理了本节课的不足:

一、激励性的评价语偏少。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老师的表扬,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一节课的状态。反观我的这一节课,因为担心废话太多,不自觉地将本应该有的评价语也忽略了不少。孩子回答对时,没有及时给与鼓励性的评价语。有些孩子说错的地方,也没有及时地纠正过来,这都是不应该的。如何在不说废话,又能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语,这中间如何平衡,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课前学情了解不够深。

在执教第三部分字词句运用时,我直接出示了四种不同的心情,没有带领学生认一认这些表情,也没有带着学生读一读。上到写的这一部分时,我才发现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表情是高兴,什么样的表情难过,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气和害怕。在课前了解学情时,如果我能询问一下一年级的老师,请他们指导一下,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想当然以二年级的思维设计一年级的课堂,这中间就出现了偏差。

三、学生缺少一把扶手。

模仿对孩子来说是最容易的,当我们对孩子下达指令时,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存在难度的题目,如果能够有一把扶手,孩子更能爬到我们想要的高度。在让孩子用生活物品说一句完整的话时,明显感觉到孩子没达到我理想中的效果。而第二节课,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说的就特别好。差别就在吴老师给了他们一个例子,这样孩子们就有了攀登的扶手,顺利攀登。

今后在课堂上,在这三个方面要关注,哪怕一节课只针对一点改也可以。尤其是评价语这一块,作为常规来要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