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2023年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1

这堂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传统与科技的交融。课堂开头时有个同学展示了数字人形象的苏东坡,并讲述到数字形象的苏东坡已经登上《中华诗词大会》的舞台。当我看到潇洒肆意一身古装的东坡先生站在灯火通明的现代化大舞台时,这种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碰撞给了我强烈冲击感,也给了我新的启发。或许,我们可以用现代科技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用现代科技使其更时代化、大众化。

这堂课给我一个更深的感触就是中西之间交流历史的悠久。原来早在古代时期,就有西方人定制中国瓷器。中国瓷器上可以刻画上阿拉伯文和一些西方图案。当古老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一件瓷器上呈现交融时,这样的画面光是想想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中西文化碰撞的浪漫,还有因中西方文明不断交流进步带来的感动。

这堂课还向我展示了古今之间的碰撞。在讲到稻谷时,我了解到原来在几千年前,湖湘这片土地便孕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棵人工栽培稻。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位于湖南境内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所也具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杂交水稻研究技术。课堂上讲述的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跨越了几千年,我在观看的途中跟随着镜头的转移,恍然产生了一种穿越感,而短暂的恍惚之后,我更感到一种敬畏。不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人们都在锐意进取,努力突破技术,努力自给自足,尽最大努力保障自身粮食安全。而在课堂最后展示的《一张纸的传奇》部分,当我从课堂上精心制作的情景剧中了解到蔡侯纸的来源及对文明传承产生的影响时,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并且,发明蔡侯纸的过程中蕴含的这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给我了极深的激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也要学习优秀古人的创新精神。不断突破自己,敢当先锋,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时代贡献来自我们这一代的力量。

这堂课讲述了三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瓷器、稻谷和纸张。这堂课讲述这三个不同的部分时,均穿插着情景剧的演绎,还有来自学长学姐的思考感悟。这样的课堂开展形式让我更生动地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明白:在现如今,我们在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推动现代技术的创新。这是属于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激活了传统文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点燃了人们蕴藏在心底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与热爱。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契合于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发展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审美熏陶、领略道德精髓、感受国家情怀、丰富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文物和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作为一个高校的思政课老师,把中华五千年文明融入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话语体系。中华文明博大进深,传承不绝,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断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4

一场穿越千年的“寻宝”之旅,一堂发人深省的思政课堂,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从长沙窑瓷器、古人工栽培稻和造纸术,到岳阳城陵矶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逐步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时代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培根铸魂育新人,赓续前行谱新篇。作为高校辅导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宁心铸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昂扬的斗志、充沛的干劲、扎实的作风,续写“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新篇章。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5

观看了大型实景式移动思政节目“为时代育新人”新一期节目《新时代博物志》后,感触深刻。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博物志》中,由思政辅导员带领的寻访队伍将前往位于长沙的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耒阳的蔡伦竹海、位于道县的玉蟾岩遗址,以了解与长沙窑瓷器、古人工栽培稻和造纸术有关的历史;随后,这支寻访队伍还将从历史深处“穿越”回来,前往岳阳城陵矶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从我做起,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7

3月31日,我在班团的组织下观看了大型实景式移动思政节目“为时代育新人”推出的新一期节目《新时代博物志》,给我们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现实生命力,它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等问题,帮助我们深入解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论述。

我们在观看直播时,跟随着寻访队伍一起前往位于长沙的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耒阳的蔡伦竹海、位于道县的玉蟾岩遗址,从而了解到与长沙窑瓷器、古人工栽培稻和造纸术有关的历史;之后一同从历史深处“穿越”回来,前往岳阳城陵矶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这一趟穿越之旅,不仅增长了我历史与现实见闻,同时让我对这些历史和之后发展的现实状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政圆桌会”上,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子林帮助寻访队伍的成员们以及视频前的我们一同梳理了思想感悟、更新了观察视角。赵院长将“寻宝”大旅程所关联的历史与现实信息融合起来,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和作用。三个寻访段落中,三位思政学长的讲述内容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暗相呼应,帮助我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

本次《新时代博物志》节目不仅通过时空穿梭这一独特新意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历史与现实中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发展,同时也帮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二十大精神,我们在今后的奋斗过程中也应该将二十大精神运用到实际情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到创新性与现代化进程中。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8

《新时代博物志》节目中,师生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指引,穿越千年了解历史;又从历史深处“穿越”回来,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创新了观察视角,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联系。观看之后,深受启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让学生明确“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另一方面,将积极挖掘和探索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元素和多样化思政课施教场域,活化思政课教育模式,力求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改革春风迎面而来,新时代青年勇立时代浪潮中,乘着新时代春风,以青年担当,勇破浪远航。

在《新时代博物志》中,由思政辅导员带领的寻访队伍前往位于长沙的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耒阳的蔡伦竹海、位于道县的玉蟾岩遗址,以了解与长沙窑瓷器、古人工栽培稻和造纸术有关的历史;之后,这支寻访队伍还将从历史深处“穿越”回来,前往岳阳城陵矶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进一步了解新时代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在这趟穿越千年的“寻宝”大旅程中,寻访队伍的历史与现实见闻将获得显著增长。

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之花,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时代新人的最美姿态。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科技遗产,不负韶华行且知,用理论知识夯实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科技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10

时代在进步,时代育新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与科技也在不断前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求创新和探索,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奋斗,让社会更加繁荣,民族更加兴盛,国家更加富强。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11

在《新时代博物志中》跟随辅导员的带路中,寻访队员们进行了一趟穿越千年的“寻宝”大旅程,又在“思政圆桌会”上汇通古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和作用,令我深受启发。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便是在“一页纸的变迁”中一位同学讲手中纸折成纸飞机飞向远方。对我来说那象征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暗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密不可分。

在“思政圆桌会”上赵院长以短短二十字勉励我们,却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养浩然之气、立凌云之志、悟学问之道、做奋斗之人。这对我,对当代青少年无疑是金玉之言,点睛之笔,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这一趟旅程,不仅仅是穿越千年“寻宝之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焕新之旅!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12

“养浩然之气,立凌云之志,悟学问之道,做奋斗之人。”故事从一件瓷器的旅程说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娓娓道来。当袁隆平院士熟悉的声音响起,我不禁热泪盈眶——“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平凡而伟大的梦想,和千千万万怀揣着伟大理想的人民一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作为时代新人必须坚定扛起的使命担当,更是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精神支撑。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13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从战国的帛画到汉代的雕塑,从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小说,从民间的剪纸到宫廷中的绘画,大气磅礴,质而不俚,令人叹为观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因为我们拥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五千年的上下求索,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财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将会是一条漫漫长途。吾辈少年需肩挑重任,方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于新时代博物志的观后感 篇14

千百年来,变迁的是技术和时代,不变的是追求梦想和追求创新的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指明方向,激发中华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的沃土,滋养着马克思主义这棵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这也正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要养浩然之气,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要立凌云之志,志存高远,以“功成不必有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成就事业华章;还要悟学问之道,青年时期是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必须在这一时期练就过硬本领,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最后要做奋斗之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