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话题作文内容页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篇1

赖奕铭

在繁华的街道上,我走进了一家暖洋洋的店面,点上了一碗热乎乎的花生汤,浓郁的香气令我欲罢不能,但在品尝后却感到缺了什么,我找寻着,思绪回到了家乡正月时。

早晨四点多,阳光还未普照,我在听到老旧的滑门“哗——哗——”地打开后,随即便知道是奶奶摸黑去准备早餐了,在如此特殊的日子里,她会做什么呢?抱着猜疑我又睡下了……

一晃就到了九点多,迷迷糊糊在梦中,仿佛有一股浓浓的香味不顾阻拦飘进了我的鼻中,我细细感受了一下,在浓香中附和着细腻的香气,在鼻中久久徘徊,令人回味无穷,如此浓烈的香气,我一下便想到了奶奶拿手的家乡美食——花生汤!我在一瞬间摆脱了梦境,顷刻梦醒,下意识地滚下了床赶到厨房,一个用小口匆匆地呼吸的大锅,好像在挑衅我,我走进试图打开,它却紧闭着,不肯向外人吐露心扉,我见状,只好瘫在餐桌上,贪婪地吮吸着香气,仿佛在下一秒就要陷入只有花生汤的美梦中,实在是难以忍受!

“呼——呼——呼——”大锅反复地大喘着,香气愈发浓郁,奶奶就在这时走进了厨房,在一两分钟后打开了锅盖,在她拿起的瞬间,浓烟随盖飘起,却又顷刻间飘向四方,缓缓散入空气,仿佛要让邻里都享受一番。我急忙到奶奶身边,头伸长欲一睹芳容:只见在云雾缭绕的大锅中,浓浓的花生汤像海中的漩涡般翻滚着,不时有几颗未烂的花生仁像鱼儿一样浮出水面,又在一会后融于汤中,整个大锅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令我陶醉其间。

终于在千盼万盼后,奶奶用颤抖的双手打起花生汤,窗边忽然一阵寒风吹来,她仿佛就要握不住碗了,汤有几滴跃出小碗,伴着滴答一声,我看到了奶奶的脆弱,我不禁质问自己:自己有真正孝敬过奶奶吗?奶奶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回报过吗……愈发想着,心中愈发难受、愈发对不起,顷刻梦醒,奶奶为我做的每一道食物,都是她爱的结晶,我无以回报这份恩情!

我跑到奶奶身边,一只手向上托住了碗,好似感到了如火焰般的炙热感,却也无暇顾及,只是在用另一只手扶住碗壁后,小步跑到了桌子前,轻轻将小碗放下,又跑回奶奶身边,扶着奶奶到椅子上,取了一把小勺子,舀起了一小勺,小心翼翼地吹了两下,送到奶奶嘴前,奶奶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张开了嘴,我将甘露似的花生汤送入,她抿了抿嘴,说:“好喝好喝——孩子,你也尝尝吧!”望着她满意的笑容,我也舀了一勺送入嘴中,我细细品味,这绝对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花生汤!一口下去,乳白的汤在口腔中冲荡,甘甜爽口、甜而不腻,小颗的花生仁酥烂却不碎,用舌头轻轻顶一下,便化开,成为一股鲜香,令我记忆犹新!汤刷过食道,直流入胃部,让人感到暖暖的。除此之外,这碗汤中有一股别致的味道——奶奶无私的爱!这美食中蕴含着奶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每一餐中最浓烈的祝福!

这家乡的花生汤,除了奶奶,谁又能煮得如此别致,如此香浓呢?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篇2

余雨菲

老家的黄粿条,是每年回家必吃的美食。可能是平常吃不到吧,我总是分外喜爱它。

黄粿条在我心中是很特别的。妈妈说,别地儿的粿条都是白粿条,而我们老家的是黄粿条。更重要的是,这些粿条是手工制的。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大人们做粿条了。这个做粿条的石磨长得就很有趣,像放大好多倍的磨药的碗,我也特别想用这个做粿条!但大人们总说我年纪太小,不被允许。石磨里头像是糯米一般的软糯糯的东西看起来很好玩,我特别想用手戳一下,不过那样肯定也要挨骂的。

做粿条的人常是舅舅和爸爸。他们微微弯腰,双腿一前一后。爸爸高高举起木锤子,猛地向石磨中的糯团子砸去。那一团看起来软乎乎的糯米其实却并不软,锤子并不能陷入其中,而是干净利落地出来了,发出“砰”的声音,比用手锤墙时的声音更实更沉些。舅舅趁机用手为那团子翻个身,好让它全身各处都可以受到锤子的“按摩”。这个动作对速度要求极高:动作不快,紧随其下的锤子可就要把你的手砸肿啦!这样的工作几乎算是激烈运动了。砰砰砰了一会儿,爸爸舅舅居然在过年的大寒天里汗流浃背,纷纷脱了件毛衣下来。我瞧着他们大汗淋漓的样子,也特别想去挥舞两下。爸爸见状,笑眯眯地走过来,抓着我的手握在锤子上,慢慢挥了两下,捶在糯米团子上。我开心了,嚷嚷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舅妈却在厨房门口叫:“菲,过来吃点儿糖吗?”小孩哪儿抵得住诱惑?丢下沉重的锤子一下子跑开了。

这样捶打几次,黄粿条就做好了。但上桌前,还要放锅里煎一下。老家厨房用的柴火,舅妈煎粿条,我就在那儿和外婆时不时摆弄下柴火。黄粿条下油煎到微焦,装进盘子里。配这粿条,我们家有独特的吃法。酱油倒一小碟,再加两勺糖,白糖慢慢融进酱油里,甜与咸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沾一下,就让本味清淡的煎粿条的魅力彻底释放了出来。

微焦的外皮恰到好处的酥脆,咬下去有清脆的咔嚓声,嘴中却只有香气而并无煤炭般烤焦的味道。内里却依然柔嫩糯软,却并不粘嘴,像个嘴甜又不过分粘人的小孩,讨人喜爱。鼻子里钻入酱油的鲜味,混杂了刚才下锅时加的油的香气。嘴中弥散白砂糖的甜,一丝丝钻入喉咙里。大人喝酒,小孩配可乐,一口口,那几大盘的黄粿条像是多少也吃不够,没多久空了盘。我撑了肚子,坐在椅子上。外婆脸上已被酒精染上酡红,声音中也带了些许醉意,笑盈盈地问:“菲啊,好吃不,吃饱了不?”

“好吃,我肚子都吃撑啦!”

“那就好,那就好哟……”

与黄粿条这道美食有关,都是我与全家人待在一起时的画面。周围都是几个月、一年多才见的亲人,男女老幼,乌发白霜,汤锅的蒸汽滚滚升起,热菜的烟气徐徐散开,吆喝和划拳,说笑与打闹,都在这鼎沸的烟火热气,洒香菜暖中汇聚成一湖一海的温柔,诉说那人间的平凡,红尘的热闹。

从幼童到少年,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这黄粿条的味道在我脑中熟悉而顽固,催促着我和爸妈每年回老家的脚步。越是长大,越期待回家见到外婆、舅舅、舅妈、姐姐,期待那盘在漫长时光中与思念和爱交融在一起的、分不清是滋味抑或是情怀的美味的黄粿条。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篇3

占子睿

在寒冷的深秋夜晚,总会想起热气腾腾的拳头母,望向家乡的方向,仿佛看到那诱人的拳头母,以及那位忠厚老实的小食摊老板。

拳头母,又叫筋头母,是我的家乡——晋江深沪的一种美食,拳头母由猪肉、香菇、猪肉筋以及兼以各种调料调制而成。这道食物在清初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晋江海边的渔民受到天气困扰,经常无法出海捕鱼,所以村民们常常只能吃猪肉丸。为了调换口味,有人收集了无人问津的猪肉筋,混合少量猪肉,加上秘制酱料,制作成大肉丸即拳头母。拳头母味道鲜美,老少咸宜。现在,它已然成了我们家乡的招牌美食之一。

能做出受人欢迎的拳头母的人,方圆几里,只有我的阿姨家楼下那位小食摊的老板。无论刮风下雨,只要走进小食摊,剥开那厚重的油炸味,暗暗环绕着你周围的猪肉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钻进你的鼻腔,这可不就是拳头母的香气吗?

付下钱,享受与拳头母的亲密接触,拳头母圆、实、鲜,如同一个软软的乒乓球,但油脂却如同蒸发了一般,无论怎么摆弄它,它都不会凝结出一滴油脂。当你的牙齿初次接触到那有弹性的肉面时,暗藏在其中的咸香的汤汁将瞬间温暖你的胃,直到你完全咬开它,这汤汁才会依依不舍地停止流动。拳头母肉质好,耐嚼,在它面前,摊上的其他小吃都黯然失色,自愧不如。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这位小食摊老板每一天早早起来,无论雷暴风寒,他都一定会出来摆摊,用他那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满是老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拳头母——家乡的拳头母。他坚持的精神令人敬佩。但在去年,当我再次踏上家乡海边的小街,这里多了许多的小食摊,也多了许多的霓虹灯,更是多了一丝丝的繁荣。然而却再也不见那位老板,再也不见热气腾腾的拳头母。也许他被时间的海风带去别处,但他留在我心中的温暖形象——以及他做的拳头母,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不会被这阵海风吹跑,永远。

思绪再度折回,那日结束以后,我到旁边的冷冻食品批发市场买了一小盒拳头母,回家以后煮来吃,却发现味蕾之间跳动的家乡的风味淡化了不少,我不由得再想起了那位老板和他那滋味无穷的拳头母。这大概就是机器量产与人手工制作的差别吧!从前,人们用心,用爱去制作家乡的美食,也因此,拳头母才能够成为家乡今日的一种美食代表。现如今,人的胃口大了,科技发达了,各种美食以半机械,甚至全机械化生产。产量大了,家乡的风味也就淡了。

那一夜,时间的海风轻轻拂过。我眺望着窗外,希望这阵海风可以逆向吹一次,可以把那位小吃老板送回来,把留在我心间的拳头母送回来,把家乡的风味还回来。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篇4

黄诗涵

每年春节爆竹声响的时候,也是荸荠生长的时期,伴随着满地荸荠的春天里,我总会想起我童年的好伙伴和家乡的五香条,那东风中挖荸荠的场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萦绕。

荸荠在我们老家俗称马蹄,它的历史悠久,汉书上记述:“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郡入野泽,掘壳茈而食。”秋天过去,池沼里总会竖着笔直的小葱一般的圆叶子,我和小伙伴们挂着一个小竹篮,拿着一把小铲刀,用铲刀斜铲进小苗不远处,一整把泥一起铲起来了,荸荠就藏在泥块里。我们个个赤着脚在凉飕飕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哟!”一不小心被脚下一颗又圆又滑的马蹄崴到了脚,疼着两手直直地插进泥里。——哎呀!我碰到了一个硬疙瘩,一个个又红又紫的马蹄被我抓起来了。和伙伴比赛挖马蹄,弯下腰,眼直瞅着马蹄,快!准!狠!没过多久就有人一蹦三尺高地喊:“我挖满了!”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在太阳快落山前到小镇上买黄糖块吃。挖得最快的人可以吃挖得最慢的人买的糖,我也被分到了一小块,那天的糖无比好吃,直到今天,我也再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糖。

回到家中,我和哥帮奶奶洗马蹄,削马蹄。奶奶先用开水一焯,再把猪腿肉丁,洋葱碎,马蹄丁和盐巴充分搅拌均匀,奶奶还在祖传的秘方中放了几颗鸡蛋,这时奶奶手中如纸片般薄的豆皮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如影般抽出一张,把肉馅叠在“纸”上之后,迅速地向下往上卷起,这一套动作,她已经熟练得不假思索了,一个个肥胖的五香条呈现在了盘中。奶奶又开始炸五香了,只见五香在她掌握的油温间徘徊,她用筷子一点,筷子周围闪现了几朵油光时,她稳稳地将一边的五香条放进锅中,之后再整条放入。淡黄,金黄,接着就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褐色了,油亮亮地闪烁在凹凸不平的夹缝中,五香就算是熟了,我迫不及待抓一个,细嚼几口,鲜,香,酥,脆,蘸甜辣酱一起入口,简直是妙不可言!那马蹄和猪肉的完美配合,如同我坐在音乐厅里听一场盛大的演出,鲜嫩的味道好比音符,实在是余音绕梁三日未绝啊!

小伙伴们个个拿着五香条到街边的庙会看戏,坐在大人的腿上,或者是买5毛的星星棒当“仙女”,我们都乐此不疲。好像到了很晚,我趴到妈妈的腿上,终于忍不住睡着了,隐隐约约地听到父母和阿姨们在聊天,父亲说:“老妈也真是的,不就是个鸡蛋,平时还当做宝贝一样藏着掖着,都舍不得吃,今天怎么都给孙子孙女们吃了。”

时间不饶人,终有一天爱你的人也会老去。掐指一算,我已有两三年没吃到奶奶做的五香条了。有一次母亲去龙海出差,带回了一袋正宗五香条。爸爸和妹妹都说很好吃,但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到底哪儿才能找回家乡的味道呢?

再有趣的伙伴也没有了曾经在池沼里挖马蹄的那份纯真了;再好吃的石码五香条也比不上奶奶加了鸡蛋的五香条。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篇5

林思颖

我的家乡——厦门,是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有着各种山珍海味,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同安封肉。

现在的人们都追求健康饮食,对于肉类食品的处理似乎越来越讲究,脂肪和瘦肉的分离也越来越做到精益求精,往往在现在的菜品里面很难看到那种油腻的大肥肉。我却觉得肥肉与瘦肉相结合,一起咬下吃的那种感觉,在口腔中咀嚼着,这才是奇妙的美味。这一口咬下去往往能感受到两种不同肉质所带来的享受,正如我要推荐的这道菜——同安封肉,它就是这样的美食,看似油腻,但其实吃起来的口感和味道绝对是一等一的。

要制作同安封肉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将买回来的整块猪腿肉放入锅中,用油、酱油将其上色,然后再下入虾仁、板栗和香菇,将其炒出香味之后再加入清水(水的量一般是能盖住肉的四分之三为佳),当水收汁差不多到了一小半的时候,将配料全部捞出放入碗中,然后肉块和卤水一同舀出放在碗中用保鲜膜封住,将碗放入高压锅中蒸上半个小时(具体时间依据肉的大小来决定),最后将蒸好的肉端出锅,这个时候不能揭开保鲜膜,只有将肉端上桌子吃之前才能揭开,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使肉保持一种软糯的口感。

刚出锅的封肉色泽如同古铜,香气四溢,将筷子插入封肉上,筷子可以在倒下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封肉切开。并且能看到里面肥瘦相间的一条条组织,夹上一块放入嘴中,那种浓香瞬间就能充斥整个口腔,不需要太多的咀嚼,这个肉就能在嘴里“融化”,脂肪丰富但不油腻,对于肉食者来说这道菜绝对是美滋滋的,吃完都会让人欲罢不能。

第一次看到同安封肉还以为这是东坡肉的翻版,但是当你吃完之后才发现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味道,并且封肉在当地还被当做一种举办宴席或者节庆假日的一道必备菜,一般的宴席上如果出现了这道菜就表明宴席已经吃了一半了,而且从远方回到自己家乡的人也会在当天吃上一个封肉,这就寓意着在外漂泊的自己回归了故土。

关于这一道封肉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同安封肉是为了纪念王审知封为闽王而创制出来的美食,当地人为了庆祝他获得这个荣誉,便将猪肉切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形状,配上香料做出了这样一道菜,这道菜远远看起来就如同一个方印一般,刚好和王审知受封得到的那个方形大印有着相似之处,于是这道菜品也被当地人叫做封肉。而这道菜品一直流传到今日已经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道特色菜品,不仅深受老百姓们的喜爱,而且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味道的封肉,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无论怎么发展,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这道历史悠久的家乡菜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的味蕾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味道,它不仅是一道菜,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能永远地流传下去……

介绍家乡的一道美食作文 篇6

黄晨函

曾有人作诗云:“尝尽家乡美味真,细磨凉粉尽倾心”家乡凉粉,尤其是外公亲手制成的凉粉,始终在每年盛夏,温柔地滋润着我回忆的味蕾。

2023年的夏天,外公为了照顾年幼的我,狠下心一头扎进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当时正值盛夏,焦灼烈日长时间的熏烤下,连空气都变得炽热滚烫,为了帮我消暑,外公别出心裁地为我制作一道来自家乡的美食——凉粉,从那以后的夏天,我都与清甜的甜水相伴度过。

制作凉粉所需的材料十分简单:凉粉粉、白砂糖、热开水,足矣。这些简单的材料,经外公的神奇双手后就变成了令我垂涎三尺、心驰神往的凉粉了。外公怕我烫伤便不让我参与制作过程,于是我便把小手够到灶台上,费力地踮起脚尖,探出半个好奇的小脑袋在旁边看着外公用热开水冲泡开凉粉粉,随后放进冰箱静置。我总喜欢在这漫长等待的过程中向外公问东问西:“外公,外面也有卖凉粉呀,为什么你总说你的凉粉是家乡的东西呀?”他和蔼地笑着:“娃哩,你太小了,说了你也不懂,我做的凉粉啊可是家乡的味道。”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终于熬过了漫长的等待,外公将已凝固的凉粉取出,用刀随意划几下,随即撒上白砂糖,这道简易却不简单的美食就做好了,

碗中赫然是一副别样的景致:块块晶莹剔透,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凉粉堆叠在一起,好似那北极的冰川一般素洁无瑕,沾在冰粉上的粒粒白糖正如那无声无息飘落的雪花,来不及仔细端详,我便急不可耐地舀起一块凉粉送入嘴里;入口的瞬间,凉粉携裹着汁水,一同滑入我的口腔,干渴燥热的口腔被那酣畅的凉意温柔包裹着,就像干燥的旱地久逢甘露一般,凉粉调皮地在口腔里回旋打转,迟迟不肯入肚,细细品味那块状若琉璃,色如凝脂的凉粉,嫩、滑、爽、脆,甜度的把控也刚好:既不寡淡,也不甜腻,第一口是汁水的冰爽,第二口才是那凉粉的清甜,回味无穷,最后舌尖还回荡着那丝清凉酣畅之意。正谓:“脂绵粉软入脾胃,滑嫩纤柔入肚肠”。我总想:勺子搅动凉粉咕嘟咕嘟地响,是盛夏歌谣最贴切的唱腔。

我在盛夏的歌谣中成长,外公却在我鲜嫩的反衬下日渐白头,2023年的寒冬,外公心脏病去世了,即使我对这段记忆仍然是恍然如梦,但那颗名为哀痛的子弹呼啸而来,贯穿血肉的痛意仍旧清晰,那道家乡的美食,自此销声匿迹。

后来有年回老家,在街上偶遇了一个卖凉粉的商贩,怀旧之余便买了一杯,可终究不是以前的味道,向母亲感慨之余,她似是想起什么似的告诉我:曾经那用来做凉粉的粉,是外公专门去老家的山上采一种稀少的药草后磨制而成的。多年前未解的疑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

盛夏的歌谣再次响起,外公的那道家乡美食,隔着时光与故乡,与我相思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