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篇1

什么是厉害?通常释义是:剧烈、猛烈的手段。在百度百科找到比较贴近本书的释义:剧烈的、强大的、猛烈的本事或手段,指实力高强,具备某种特殊超凡的能力,形容能作出一般人做不了的事足。

那么怎么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每个人都想成为人生赢家,但是世上并没有捷径。作者从七个维度来谈论成为“很厉害的人”的方法:①关注当下,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上,②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③即刻行动,不要瞻前顾后,④深层次学习,掌握技能,⑤简化思考与输出,让潜意识为我们工作,⑥有策略的努力,专注自身优势,做到极致,⑦主动探索学习,坚持与众不同。

看完这本书后我收获了不少:首先就是工作要快,生活要慢。以前,时间很慢,够其一生做一件事;现在,时间很快,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来气,因此我们不停的追求时间管理、高效、自律,但一天就24小时,无论时间做到多么精确的“切割”,生活依旧日充满了“突如其来”,掌握生活的节奏,求“快”的事情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如打扫卫生,“慢”的事情充分享受,如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以此来平衡时间。

其次,“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想看两页书,喜欢的综艺更新了,先开iPad;想学一门兴趣爱好时,时间错过了,下次吧……总有无数的借口与理由让我停滞不前,当看到“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了”时,立马上了一节线上课。真的,所有的事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坚持就再自然不过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文中写道“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与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看了这么多“道理”,如何过好一生,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

总之,多读经典:时间会筛掉无用信息,也会留下有用资料,多读经典,以此增加生命的阅历。坚持下去,平淡的生活终会增添几笔色彩。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篇2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很厉害,却时常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很厉害,其实变厉害很简单,只要做到精进就行了。那什么是精进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自从无意间阅读崔翔宇的《精进:如何成人一个很厉害的人》,好像有了答案:就是在你现有样子的基础上,努力那么一点点,让自己变得比之前好那么一点点,用各种方法和付诸努力换来的持续进步,就是精进。

这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进行手术式的解说,初阅不可思议,再阅看清自我,回阅内心澎湃,其中有三个方面对我个人的影响特别深刻,现与大家分享:

一、对待时间的态度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且一直跟随着我们,也是这世间最公平的东西。每天24小时,有的人觉得很漫长,有的人却觉得很短暂;有人觉得度日如年,而有的人却感觉稍纵即逝,这就是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有重大关系,所以想要扭转对待时间的态度,我们就需要改变我们所在环境或者改变自我内心对事件或环境的看法。记得四川汶川地震有一名幸存者自述道:我在黑暗的废墟中4天4夜,感觉生命就在那么一瞬间便可结束,每天不是度日如年而是度秒如年,能支撑我那么长时间的就是构想美好的未来,和孩子一起上学,一起全国各地旅游,看着孩子结婚生子……想着想着已经4天4夜了(被解救出来才知道是4天4夜)。他能成为幸存者和对待时间的态度,对所处的环境的看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要将时间未来化,努力活在当下的同时,放眼看未来,将现在和未来联结起来,时间才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二、众多选项的选择

一天的生活与工作,将会给我们出很多道选择题,有是与非,错与对,有角色的选择,有任务的选择,有方向的选择,面多众多选择题,我们如何去做出正确的决定成为我们的烦恼,甚至形成选择困难综合症。面对多样选择时,首先要果断,立即选择,不要瞻前顾后,考虑的时间越长,选择的难度系数越高,选择的烦恼越多,但也不是意味着随意选择。在面对多项选择时要对事件进行排序,先选择重要的紧急的事件并且选择之后立刻付出行动,切忌选择后犹豫不决,耽误最佳处理期;要选择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事件,只有心理认可事件的重要性才会全力以赴;要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事件,而不是具有唯一答案的事件,对于这类事件或角色我们可以边行动边校正。

三、短板长板的发展

“木桶理论”让我们明白个人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最弱的能力),但随着社会信息化、专业精细化和自媒体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好像又取决于自身专业化的能力而非自身存在的弱点,虽然弱点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发展的高度和速度,但最终优势的发展光环会照亮灰暗的劣势。要想成为一位厉害的人,首先要充分地、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甚至是解剖式的列出优势能力有几项,劣势有几项,然后在已有的优势基础上继续通过学习、实践、磨炼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对于劣势短板,要充分认识到其对个人成长的限制,要发挥优势的过程中逐渐带动劣势的转化而不是置之不理或停止优势的发展专攻短板补短。

《精进:如何成人一个很厉害的人》,是一本可以解答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很厉害的人,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精进”方法并在适合的场所、环境中实践与优化,这样我们或将成为一名很厉害的人。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篇3

读一本好书,犹如攀登上一层新的认知高度。

新学期伊始,面对疫情后逐渐趋于忙乱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快速适应这样的节奏,就成为自己眼前的首要问题。或许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然而,如何学会选择?如何找到正确的行动方向?如何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才真正算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法则。通过阅读精进这本书,让我对这样的人生哲理,更是感同身受,接下来就对书中谈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进行个人观点陈述:

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全名为《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使用非常小的力量,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精进。同时,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一一规划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本书章节为:

第一章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第二章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第三章即刻行动——改变一切的核心力量

第四章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第五章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第六章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第七章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读书心得

第一、合理分配时间,分清主次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越是感觉时间的宝贵,而如何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好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就成为智慧人生的锦囊。在自己的生活中,时间都用在了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一边是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边是家庭照顾老小的私人工作,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不在乎长短,而是在这些时间里你都做了什么,什么是有益身心和社会的,什么是有碍精神和公众的,在日常上班的九个小时内,包括教学准备工作、常规教学工作和教学额外工作,权衡各项工作的轻重,划分各项工作的利弊,我想是有效利用九个小时的关键,如采铜老师所讲的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在长半衰期的事件上,同时减少在短半衰期事件上的投入。因为长半衰期的效益可以叠加,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可以一直传递下去,在未来某一个时刻,成为成功的一块小小基石。

第二、即刻行动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首先,让我们感觉累的不是已经完成的事情,而是自己心中明知有一些事情没有去做,而又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屡屡搁置,积少成多,心里一直惦记着而揣揣不安,从而加大了心理负担,做事情恍惚不定且没有头绪,所以列好计划,设定好每件事的时钟,然后盯着任务从重要的事情开始一件件去马上处理完成,你会越来越轻松。

第三、终身学习是教师一生必备的修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仅学生如此,教师更是如此。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唯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所谓的“终身学习”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素养。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对此,不断精进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深入了解网络平台的特性、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都值得不断更新学习,只有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出色地完成育人的重要任务。

第四、成功在于个人的志向

对于“成功”而言,我想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对于自己而言,合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做好本质工作,照顾好家人就是自己的成功;面对问题及时解决,不拖泥带水,考虑尽可能周全,也是一种成功;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不断了解新事物,亦是一种成功。因此,自己就是虽没有远大志向,但力尽所能去给教育一片助力,给社会一定贡献,还自己一席安宁。

采铜老师在教育领域的高度是崇高的,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但同时也是我们教育航行中的一座永不泯灭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路,同时时刻的提醒着我,精进是让你在你所有的技能中找到一个,去专注、打磨、研究做好,形成你的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你就能获得不一样的成功。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篇4

看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驱使我们走上特定的方向,此书所述的重点在于人要带着思考去生活,它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方面向人,尤其是像我们年轻教师,思想复杂而方向散乱之时,学会思考、如何使用正确的思想的过程是一门证明以前的自己是否无知的学科。

和以往类似于这种教导别人为人处世和思考的书籍不一样,这本书内容干练,言语尖锐但不乏趣味所在,让我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全书集“思想”为一体,如采铜所说:“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加智慧。”让我带着问题阅读此书,与作者一同冶铜。

下面来谈谈本人的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读后感:

一: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以享乐主义的方式生活,用未来的眼光对待工作。”就我作为一个还算年轻的教师来说,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化,因此大多数时候下了班后心理上却仍然是保持工作时的状态。因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休息时也过多地想着工作的各方面事务且思想是十分杂乱的。的确,目前我无法控制“享乐主义”和“未来眼光”之间的平衡度。但减少做让自己产生短期爽快的事情我还是可以控制的,浮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上我将试着改变这一点,带着疑问去摸索平衡。

二:“不做差不多先生”:我喜欢的嘻哈歌手Hot-Dog的作品”差不多先生”自然而随意,但其歌词“我的差不多是天生”并非“天生”。每个人对待其生活的方式都有可能带有“差不多”的成分,包括我在内。大学时我对每一样东西都是持“差不多就OK啦”的态度,结果在刚工作的时候无法适应工作。网上曾经有人列举这样一个算术:0。99的平方是0。9801,1。01的平方是1。0201,0。02的差别差之千里,它意味着工作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其结果,又何谈享乐般的生活呢?差不多就是差得多,因此不断地给予自己新的长短期目标,或者大大小小的挑战是大有裨益的。

三:“‘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我经历了半年的工作后发现,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在工作上出现拖延是非常致命的,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团队的发展和利益,到最后甚至很难快速有效地解决。因此,在发生拖延之前应快速地将其完成,去除杂项堆积的可能。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刚开始工作时我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地进行着工作,在前台摸爬滚打着总结出目前所拥有的经验。所以有时人大可不必准备好了再上场,一边摸索着思考一边实践或许会得到不错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在“现在”开始做时,不妨进行一个工作结构构架的建立思考:当出现多项工作时,以串联的形式将其完成必然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但为何不尝试“立方体堆积”形式的工作架构建设呢?它可以以一个立方体的底作为基础(即最本质的工作),各边作为不同工作项构建为立方体,进行多线同步运作,在其中处理相似项并最终完成立方体的构架。一旦构架完成,又何愁构架没有内容补充?一句话总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的枝桠也需慢慢努力打点。

四:“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工作没有错,可方向错了,一切也就白费。书中所提到的有关才能的四种观点,我比较赞同的是“人的才能皆可成长”。其关键性的成长策略在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思考和实践的程度,调动可调动的资源来浏览一切,带着冶铜的疑问填补空白,进行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理论并尝试着落实并以此为基础,类似像上面所说的“立方体堆积”做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所在。

这是我在阅读此书之后所得出的主要感想,本人虽工作经验不足,但此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为工作为生活进行思考的空间,对我是十分有用的。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篇5

3月份在工作室老师的推荐下,利用闲暇时间认真研读了采铜老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在这本书中既有对大师级人物的解读,也有来自生活经历的思考,其突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对于我们如何日益精进,并最终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重度拖延症患者来说,书中“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这部分的文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我们要怎样行动呢?采铜老师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马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做,一点一点地磨,一定要避免自己陷入一种过度准备的状态。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都陷入了三思而后行的误区中,总在不停地思考利弊,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或者是想等自己准备好,力求做得完美。

说我本人曾经的心理变化吧:

“要上公开课了,好!我要抓紧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把网上教材相同的优秀课好好看一遍,做笔记,认真备课磨课,然后就可以完成公开课了。”

“啊,怎么有这么多一样内容的课!好吧,这节课好像和我要上的内容没什么关系嘛。哎,算了,还是先硬着头皮看吧”

“好麻烦,这节课开始部分不看了,直接看基本部分吧!”

“算了不想看别人的课了,还是自己先好好想想教学设计吧”

“不想上,为什么要上公开课……好烦……”再次体现我浮躁不安的心态。

记得以前看过关于强迫症的书,提到强迫症多数是完美主义者。我在学习时,心里的心态也如此,按部就班的从第一节课开始看,心里想着我不能错过任何一节优秀的课,我需要全部都看完。然而这样做的缺点是:①网上搜到的优课资源,有很多都是年代久远的课,其教学手段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那么新颖了,这些课一节节看下来消磨了我深入学习的意志;②即便完全看完学完,需要借鉴使用的

时候,不能够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语言。

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形势总是在改变,完美的计划,完美的实施极难实现。在我准备好教案需要磨课时,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又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他们的即时反应找到课中存在的问题,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细节,反复打磨。

当一件事情,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我们必须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篇6

看完本书,最大感受有种将自己潜在知识显性化的感觉。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强调以跨越全局的去看待事物和自我成长的视角。

关于时间

提出了5种时间视角,1、积极过去视角2、消极过去视角3、享乐主义视角4、宿命论视角5、未来视角

每种视角各有优缺点,我们的问题在于过于单一的时间视角去看待事物。

拿我自己举例,我是一个典型的未来视角的人,由于一直在为未来担心,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事无巨细都想亲力亲为,而且又有点完美主义,每天操不完心,幸福感并不强。永远做不完的未来计划,少了很多享受当下的闲情逸致。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多一点享乐主义的视角,做好时间快与慢的自由切换来提升当下的幸福感。

更好的状态是能在5种视角中随意切换。尤其是多用积极过去,享乐主义,未来视角。

本书提出五年计划的观点,觉得非常有帮助。虽然自己也经常做计划,但是缺乏一个中期的目标计划。就是那种有点挑战的有实现希望的计划,以前的计划要么太过模糊没有时间维度,要么不够清晰具体。如果缺失这么一个中期5年计划,很容易在短期的零碎琐事中迷失了方向,因为无法判断哪些是重要不紧急而导致被紧急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从而偏离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事业和生活的秘诀就是处理好时间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少看电视娱乐八卦这种被动式消遣,培养业余爱好,多做能触发心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