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一定会觉得非常难过,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所以,我们要打开诚信的大门,要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人物众多,故事泛多,场景也很多,还有许多我说也说不出的意思。

先讲人物众多吧!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有文物双全的常山赵子龙、有王平、马良典韦、孙权、孙策等等英雄豪杰。

再来说说故事泛多吧!有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西征东吴、七擒孟获、水淹下邳、马良归降、街亭失守等等。

我喜欢这本书中重情重义的刘备,只要有一技之长,刘备都对他们委以重任。还记得三顾茅庐吗?去请诸葛亮时,诸葛亮两次都不在家,可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却并无愤怒,静静在门口等候,还劝关羽和张飞别大哄大叫,免得惊醒诸葛亮,打扰别人午睡,诸葛亮起来后,听书童告诉诸葛亮这几个人在门口等候了几个时辰,而且前几天也来过两次,并说是要请诸葛亮出山跟他们一起打天下,诸葛亮听后顿时被打动了,于是答应跟随刘备去闯天下。

在这本书里面,诸葛亮是最令我敬佩的,虽说他没关羽之猛,赵云之勇,刘备之仁,可他的足智多谋就可以号令天下,我还记得诸葛亮智退司马懿,诸葛亮在城楼上上演的一番空城计,真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里不但体现了诸葛孔明的智慧,更让人知道“卧龙”不是浪得虚名的。

书中的周瑜虽然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我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巧用天时——借东风,在三天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使周瑜始料不及。《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人物各个富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如果你也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就请你赶快拿起这本书好好地读读看吧!我相信肯定会让你手不释卷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人物众多,故事泛多,场景也很多,还有许多我说也说不出的意思。

先讲人物众多吧!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有文物双全的常山赵子龙、有王平、马良典韦、孙权、孙策等等英雄豪杰。

再来说说故事泛多吧!有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西征东吴、七擒孟获、水淹下邳、马良归降、街亭失守等等。

我喜欢这本书中重情重义的刘备,只要有一技之长,刘备都对他们委以重任。还记得三顾茅庐吗?去请诸葛亮时,诸葛亮两次都不在家,可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却并无愤怒,静静在门口等候,还劝关羽和张飞别大哄大叫,免得惊醒诸葛亮,打扰别人午睡,诸葛亮起来后,听书童告诉诸葛亮这几个人在门口等候了几个时辰,而且前几天也来过两次,并说是要请诸葛亮出山跟他们一起打天下,诸葛亮听后顿时被打动了,于是答应跟随刘备去闯天下。

在这本书里面,诸葛亮是最令我敬佩的,虽说他没关羽之猛,赵云之勇,刘备之仁,可他的足智多谋就可以号令天下,我还记得诸葛亮智退司马懿,诸葛亮在城楼上上演的一番空城计,真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里不但体现了诸葛孔明的智慧,更让人知道“卧龙”不是浪得虚名的。

书中的周瑜虽然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我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巧用天时——借东风,在三天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使周瑜始料不及。《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人物各个富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如果你也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就请你赶快拿起这本书好好地读读看吧!我相信肯定会让你手不释卷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之后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就应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正因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曹操还是个实干家,以前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爱。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正因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述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透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

《三国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四大名著之一吧,既然是名著,其作者的名字也如雷贯耳,叫罗贯中。我是在五年级上学期,利用一个月的课余时间读完的,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汉末战乱时期的精彩故事,作者通过大量的篇幅展现出刘备的正统、关羽的忠诚、张飞的豪爽、诸葛亮的机智等人物特征。虽然这本书是一部小说,里面一些情节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但是它总体描述了我国从黄巾军攻打汉朝,到三足鼎立局面的开创,再到蜀国灭亡,魏国变成司马一族统领,改国号为晋,最后统一中国的一段重要历史过程。

读完这部书,我思考了很多,疑惑了很多,当然收获了很多,有几点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东汉末年,王室为什么衰败?诸侯为什么各有所图?农民为什么起义?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的统治者早已忘记了当时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初衷和政策举措。东汉末年腐朽的政治环境和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的局面,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压迫就有反抗,人民在面临动荡不安的困难局面时,就会尝试寻找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径。于是,时势造英雄,涌现了曹操、刘备与孙权等英雄豪杰们,希望结束混战,统一中国,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他们深知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利益,但是这条路步履维艰,都没有达成所愿。

其次,自强者强,自负者败,自卑者弱,自狂者亡,自救者生。《三国演义》这部书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其描写了精彩的历史事件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曹操、刘备和孙权之所以强是因为其自强不息;袁绍之所以败,是因为其自负;刘表之所以弱,是因为其自卑;诸葛亮和司马懿善于自救,而总是绝处逢生。

第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最根本力量,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客观是因为其当时得民心,诸葛亮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也是因为其顺应民意。诸葛亮七擒孟获,更是体现了其以德服人的胸怀。

同时,也有一些人物情节我印象深刻。关羽承受曹操重恩,却没有投靠曹操,直到最后被吕蒙擒获,却死不投降,被孙权斩下首级。诸葛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初出茅庐,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直辅佐刘备家族,多次获得战争的胜利,为蜀国开疆扩土,但是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无法改变蜀国灭亡的结果。一身都是本领的赵子龙曾经在曹操阵营中护着阿斗突破重围,在多个战役中立过功,大胆有谋略,几乎是个完美的角色。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变化才是历史和社会的常态,不变的是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断进取的精神。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当前国家日益繁荣富强。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让我们团结一心,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

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