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水浒传》读后感 篇1

书,是我们的好伙伴。最近,我读了许多书,在这些书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讲的是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好朋友——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和老成持重的獾。他们每天游山玩水,享尽大自然的恩惠。财大气粗的蟾蜍迷上了开汽车,车祸不断。朋友们为了让他不再沉迷于汽车,就把他关在自己的房子里。谁知,蟾蜍竟然逃走了。自由了的蟾蜍偷了一辆汽车,结果被捕入狱,他的庄园也被野林里的黄鼠狼等侵占了。在监狱,他得到了狱卒女儿的帮助,化妆成洗衣婆逃了出来,奇迹般地回到了河鼠的家,最后,在三个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庄园,改邪归正。

这本书讲的是关于朋友的事情,由此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朋友的话只要对自己有益,就要多听一听。看看蟾蜍吧!他一味孤行,不听劝告,朋友们把他关起来,他还逃出去,最后被抓进了监狱、失去了庄园,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古人说“开卷有益”。读书,不仅让我体会到书中的乐趣、增长了知识,更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陪伴我一路前行。

《水浒传》读后感 篇2

再次捧起《水浒传》,细细品味,仍有无限感慨……

《水浒传》一书是章回体小说,一共一百二十回,它记叙了梁上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过程,它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林冲棒打洪教头》,《景阳冈武松打虎》,《宋江东京城献俘》等等,这些都是经典,都是传奇,是不朽之作,它写出众多的梁山好汉的经历与反抗之路,更加突出了这个主题。

梁上好汉们汇聚一堂,他们不分贵贱,不分贫富,都以兄弟相称,这也更加体现了当时人们在封建社会中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与美好的生活。

《水浒传》中的众多英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令人感到虎虎生气。

面的一百零八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逵,鲁智深两人虽脾气十分火爆,但却是十分的侠肝义胆,李逵虽头脑简单,但他却粗中有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回中就足以看出他这个人嫉恶如仇。

林冲也曾为八十万禁军的总教头,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属于上层阶级的人物,可最终也不是被逼无奈,逼上梁山的吗?

《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他为除害,正气凛然,虽是一个下层阶级的义士,却不失一点英雄的气概“武松威震安平寨,罪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夜走蜈蚣岭……”这些都成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这部书的结尾慷慨悲壮,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它是一个传奇,它是一部不朽之作……

《水浒传》读后感 篇3

读后感

某一天,语文老师上语文课,和我们讲名着导读中高尔基的——《童年》,老师讲的时候没注意听,但后面越听越入神,这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这部书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他坚强,勇敢,正直,善良和充满爱心的人,但小说不会只写一个人,还有他的大舅舅米哈伊尔,他的小舅舅雅科夫,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小伙伴小茨冈,虽然是个弃婴,但是为人活泼开朗,与阿廖沙十分友好,但是后来。。。。阿廖沙身边还有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他的外祖母,为人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能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广胸怀。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虽然只有这七年的童年的生活,揭示了19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阿廖沙的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是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开始变的吝啬,贪婪,专横,残暴,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他有时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在这样一个弥漫这残酷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就在这种环境,一个缺乏温暖,一个让人心惊胆战,一个阳光里透着黑暗的世界里,阿廖沙坚强的“闯”过去了。在这个期间,他受到很多的大骂,有时他还被打昏了,但是他坚持了,虽然有时他很难过,伤心,但是外祖母一直是他温暖的港湾,在她无助时,外祖母帮助他;当他伤心时,外祖母安慰她;当他被遭到毒打,外祖母保护他;外祖母就和他的亲生母亲一样。

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我们还会向阿廖沙那么坚强吗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时候,我们被挨打,受欺负,我们还会像阿廖沙一样吗

原本的社会是多么残酷,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团结,我们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应该知道满足,知道感恩,是社会哺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家庭中,我们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社会,感谢国家,我们为我们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水浒传》读后感 篇4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从各位英雄的个人经历开始讲述,由个人的觉醒走上了联合反抗的道路,发展成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过程。它讲述了一残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当统治阶级不顾及农民的意愿后农民也将觉醒起义,反抗暴政的事实。它体现出了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讴歌了敢于对抗暴政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

《水浒传》以赃官高俅的故事作为开端,揭露了北宋末年官僚结党营私的腐败现象,以此为引线引出了各种赃官污吏和恶霸和迫于官僚和恶霸的逼迫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政府的各路英雄好汉,组成了这一壮烈而精彩的故事。

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是英雄不假,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完美的。他们之中有擅长偷鸡摸狗的梁上君子时迁,也有做事不过脑子视人命如草芥的李逵等等行为并不完全正派的好汉,毕竟他们大部分都是无识的农民、亡命之徒。可是他们有勇气提出反抗,并且实施了行动,这点无需质疑,也因此他们被后人称赞。

只不过在《水浒传》的最后,梁山老大宋江选择了接受朝廷的招安,主题从“义”变成了“忠”。这群朝廷眼中为“叛贼”的好汉们的结局是什么呢?果然还是只有“卸磨杀驴”这一选项了吧。梁山的一百单八将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最终迎来了失败的结局。

这一结局无非是令人遗憾的,但正是这叫人扼腕的悲伤结果使世人铭记下了这些好汉的英雄故事,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传世至今。

《水浒传》读后感 篇5

在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中,武松就是其中之一。

在《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里,宋江初见武松时,作者对武松做了这样的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可见,他真是一个了不得的英雄豪杰。

我喜欢武松的英勇无畏。在景阳冈,他徒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猛虎,为民除害,博得百姓交口赞誉,被称为“打虎英雄”。面对蒋门神勾结官府张都监的暗算,在飞云浦几乎九死一生的危急时刻,临危不惧,力诛歹人血溅鸳鸯楼。

我喜欢武松的英雄气概。他不为嫂子潘金莲的美色所动,不畏西门庆的黑恶势力,不屈蒋门神的凶残暴戾。他不仅除恶扬善、惩强扶弱,而且敢作敢为。他血溅鸳鸯楼,诛杀蒋门神、张都监等恶霸贪官后,为不连累他人,还在墙壁上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字迹。……足见武松的过人胆略和英雄豪气。

我喜欢武松的义薄云天。其兄长武大虽被人称作“三寸丁谷树皮”,武松却是敬重有加。为报杀兄之仇,毅然抛弃县衙都头的铁饭碗,血刃杀兄仇人;在孟州,为报施恩的照顾帮助,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在蜈蚣岭,他勇杀恶道人,解救被劫持的良家女子;当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塔圆寂,放弃高官厚禄,为朋友守灵。

今天,我们去杭州西湖游玩,还可以看到,留存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的武松陵墓,陵墓的墓碑刻着“宋义士武松之墓”。我认为,这是后人对武松的敬仰,也是对武松的褒奖。

《水浒传》读后感 篇6

我在暑假里看完了大名鼎鼎的《水浒传》。它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品能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去表现其性格,如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伶俐机灵、以及西门庆的骄横、镇关西的凶悍、阎婆惜的荡淫,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握住人物性格与人物身份、地位、生活阅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豹子头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是习武带兵之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基于这一前提,作者赋予他的性格既有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一面,又有骁勇善战、敢作敢为的一面。在封建恶势力的逼迫下,林冲的身份、地位、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转化,从而作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原先根本不想造反而最后不得不造反的人物形象。

《打虎景阳冈》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打虎景阳冈》它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智取生辰纲》,它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第十六回在全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此之前,小 说主要描写了鲁智深、林冲等个别英雄人物的抗争。而“智取生辰纲”则是起义农民的集体行动,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开始。自此,小说揭开了起义农民大规模联合反抗的序幕。

这本书很有用,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哦!

《水浒传》读后感 篇7

“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替天行道,保国安民,若有存心不仁者,天地不容,神灵灭顶。”——《水浒传》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态张狂。这乱世之中一举人因替穷苦之人辩冤纠枉辞官起义,却因领头人居功自傲,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愤然浪迹江湖,与世隔绝。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悲愤,施耐庵遇到了同样处境的知己罗贯中,开始了水浒传的创作。

可能你会惊叹,这不过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故事性强的小说罢了,凭什么跻身中国四大名着?这可不是空有虚名啊,你看他描写水功了得的浪里白条:“那人把竹篙一点,双脚一蹬,那条船便像箭似的划向江心,两只脚把船只一晃,便船底朝天,两人全落入水中。”,“点”,“箭似的”,“一晃”,写出了张顺的灵活敏捷。相反,你再看陆地上称霸的“黑旋风”:李逵大怒,脱下布衫,双手一架,早抢了五六条竹篙在手,好像扭葱一般扭断了。”这“扭葱一般”,让施耐庵传神的文字功底深入人心。当然我读这作品也常会有疑议:如文中“妖术”一次在吴用口中频繁出现;如“武松打虎”那一章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吊颈白额大虎当时又饥又渴,跃起必高人数米,武松是怎样在醉酒的情况下抓住它头上的皮毛把它硬摁下去呢?我也知道武松的勇猛好战,但这段佳话在人民口中可渐渐成了神话。

事实上施耐庵是在愁家,愁国,愁天下的烦躁下能写出如此传神,把各种故事、人物个性融合地天衣无缝,在当时的文化水平来说已能鹤立鸡群了。我常常会努力想像鲁迅一般从他浓重的笔墨中看出一些词来。鲁迅从教科书里看出了满是“吃人”的词,而我从施耐庵的书中看出满是“胸怀”的气魄。那一幕幕细到每一个动作的打斗让人俯首称妙;那“及时雨”宋江喜欢结识英雄好汉,仗义疏财,对有本事的人无论贵贱都好好款待,以此名扬四海的胸怀和后文不记前仇,善心待人的性格和亲密和气的领导气概都像极了施耐庵自己,我想每一个在写人物文学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创建人物属性的时候,都会出现自己的影子,而宋江就是施耐庵憧憬的、那个如己所愿的、能得到用武之地另一个的影子吧。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挥笔一书,挥出了如此“落草为寇”的气概,如此昙花一现却现得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

《水浒传》读后感 篇8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宋代年间贪官当道、奸臣横行,以蔡京、高俅为首的奸臣集团争名夺利、诬陷忠臣、欺压百姓,民不聊生。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有的被人诬害;有的被人压迫;有的被人陷害……被逼在梁山聚义,宋江做了第一把交椅,卢俊义第二,吴用第三……众兄弟劫富济贫,日子过得快快乐乐。

但是,在宋江心里一直想招安,在殿前太尉宿元景的支持下归顺朝廷。之后破辽军、平田虎、胜王庆、灭方腊。在灭方腊的途中损失不少将领,回来只剩三十六将。许多好汉不受封赏退居江湖。蔡京、童贯、等4大奸臣待宋江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毒死了宋江和李逵。吴用等知道后,吊死在宋江墓前。

读完以后,我被梁山众好汉忠义感动了。他们个个充满正义感,为老百姓着想,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最后他们为了国家的兴荣,百姓的安危舍命灭了辽兵,除了土匪。最后用生命换来繁荣,活下来人不计回报,用的为兄弟死去,有的被诬害,真乃忠义也!

《水浒传》读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生命的托举》这部影片。讲述四川汶川玉树遇到7。0地震,一所中心小学里的老师保护同学牺牲自己的影片。

这部影片十分感人,让我最感动的人物是;周老师,尚老师,常校长和袁老师。周老师为了不能让教室里的孩子受伤,自己承受着痛苦--背着水泥板,不让水泥掉下来,因为太过劳累,再加上困在废墟里一晚而死。周老师还有个两岁半的儿子,这个孩子真可怜。

尚老师本来要去省里的学校教书的,结果地震了,为了救孩子,自己死亡了。

常校长为了救埋在较浅的学生,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救。在救孩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腿变残疾了。

还有袁老师,为了让孩子先逃出去,自己困在废墟里死亡。

影片中还很多感人的时候。如;学生王霞知道袁老师的生日,凑钱买了个蛋糕送给袁老师,结果,天灾发生地震了,王霞保护好早已变了型的蛋糕,在废墟里王霞和袁老师度过了袁老师的生日。袁老师许的愿望是;希望这里的每一个人能平安地出去。

这部影片告诉我;生命是无价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保护和珍惜生命,多做防震演练,多知道防震小常识,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生命。

《水浒传》读后感 篇10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说到读书那必须要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说到名著那必须要说”水浒”———无数英雄好汉的集聚地,多少豪情万丈与情感碰撞出的激烈火花,使我,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深深崇拜。说到我与”水浒”,我们有一段美丽”邂逅”。

听父亲说在我小的时候,他就像别人家的父母一样希望我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小淑女,于是我亲爱的父亲就抱着我去了书店,来到了四大名著的专柜,拉着我的小手,问我选哪一本,我咿咿呀呀的指来指去,最后我既没选择斗智斗勇的”三国演义”,也没有选择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更没有选择光怪陆离的”西游记”,我偏偏选择了这本豪情万丈的”水浒传”。这可能是真的缘分,我上了高中,我再次拿起”水浒”,又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水浒传》这部书波澜壮阔,宕荡起伏,令人陶醉。它讲述了一千多年前宋朝的一次起义。108位好汉齐聚水泊梁山,要干一番大事,打倒腐败的朝廷。很可惜,头领宋江最终转意,带领众兄弟投奔朝廷。高俅等奸臣用计陷害众好汉,大部分人都被害死,只有少数几位英雄看破红尘,远走高飞。至此,一番事业,终已了结。

我认为,当时朝廷虽然腐败,民不聊生,但只要有一官半职,都能养家糊口,不想起义。纵观各位英雄,大多数都是农夫、猎户、逃犯,如张青、解珍、李忠等大都有勇无谋;像武松、鲁智深这样有勇有谋的在少数。而真正有胆有识的,是那些以前有官职,后来被逼上梁山的,如朱仝、卢俊义、燕青等。这一支混杂的队伍里,中心人物们大都不想上山或对宋江言听计从,而宋江本人率众好汉与官军大战多年,发现以自己的力量:大目标——打倒朝廷没有可能;中目标——与朝廷僵持可行,但不能长久;只能行小目标——提出一定条件,让朝廷招安。而这跟他们原来的目标:替天行道,拯救天下也就南辕北辙了,所以宋江本人立场也不坚定。这一支摇摆不定的队伍,怎能取得胜利?我认为,宋江不成功,有以下原因:第一,这支队伍非正规军,本质是强盗,战斗力太差。如果能培育出一支战斗力强的部队就会好很多。第二,宋江虽与朝廷对抗,但并未给老百姓带来好处,他们打仗,兵荒马乱,反而给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如果他们亲民,得到百姓的支持,再加上战斗力,就可以站稳脚跟,与朝廷对峙。第三,他们中没有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即便攻下朝廷,谁来做皇帝?他们大都是强盗出身,打天下还容易些,但无人能治天下,所以他们如果建立朝廷,也必然不会长久。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明主爱民的时代,生活在和谐温馨的大花园里,作为祖国的花朵我倍感骄傲与自豪。我崇拜水浒英雄的豪情与他们愤世嫉俗的人生观,作为零零后的我们不应该因为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阶级矛盾而不作为。正是有了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更应该努力为祖国创造奇迹。

“浩气冲天贯牛斗,英雄事业未曾酬”。